当我们逝去之后,社交账号等“数字遗产”该如何处理?
2018-12-18 17:29:42
  • 0
  • 2
  • 0
  • 0

文/东方亦落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问卷网共同针对社交账号方面的问题调查了2001名受访者。其中87.3%的受访者有超过两个的社交平台账号,78.4%的受访者对于社交账号中的记录可能会消失表示担忧,而69.1%的受访者想要了解自己社交平台账号的使用记录。

这听起来很怪异,难道自己的账号记录自己都无法掌握吗?实际上在互联网愈发普及的今天,人们虽然有了越来越多的社交账号,但这些账号达到一定数量之时人们自己往往就不记得了,甚至有的账号已经无法找回,而那些曾经留在账号中的个人信息和记录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平台的关闭泄露甚至丢失,更多的信息从此石沉大海。

其实每个社交账号背后都留存着许多人们难以忘怀的故事或不舍丢弃的回忆,对于广大用户而言,那不仅仅是一串冰冷的数字,更承载着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情感。

记得在QQ最火爆的时期,常常有人表示去世之后要把QQ号作为遗产传给下一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后来LOL火爆的时候又有人说要把游戏账号当成遗产传下去。当时许多人只当这是玩笑话,但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数字遗产”也愈发重要,因为它不仅只存在于虚拟世界,而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关联得更为紧密。

现下许多人日均上网时间已超过3小时,在各种场合都能看到很多人整天手机不离手。而年轻人花在互联网中的时间甚至超过睡眠时间。互联网涉及到购物、娱乐、出行、饮食等各个方面。因此“数字遗产”绝不再是一句空谈,而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不过关于“数字遗产”的归置问题绝不是简单地将账号和密码传给谁的问题。近日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将一个已故女孩的Facebook账号判给其父母的事件引发了争议。2012年,这名年仅15岁的女孩在柏林被地铁碾压导致死亡。其父母向Facebook申请进入女儿的账号查看信息但被拒,于是这对父母将Facebook告上法庭,该案件几经波折得到了现在的结果。

从伦理、情感等角度来看,这对父母的做法会得到许多支持,但是对于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保护用户隐私是第一要务,哪怕是父母子女之间未经同意也不能随意调取个人信息。

另外在人们注册社交账号的时候获得的是这些服务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所以一些观点认为“数字遗产”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而是更倾向于“数字痕迹”,即因技术的进步存留原本不会存留的信息。

如果没有互联网,也不会有这样的纠结。但既然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对“资产”的定义也会随之改变。尽管这些“数字遗产”在传统的货币价值体系中没有太大意义,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它是个体生命的一部分,对于亲朋好友也是一种缅怀逝者的方式,所以其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正因如此,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在近年来相继推出了代理人服务,也就是允许用户设置账号管理人,以便日后“数字遗产”可以有个归属。一些企业也敏锐地嗅到了个中商机,开始提供与“数字遗产”存储相关的服务,用户可以将账号密码储存并指定继承人,甚至还有专门帮助破解已故亲友账号的黑客。

不可否认,这些手段听上去依然存在很大风险,但同时也说明“数字遗产”的处理方式正在逐渐规范化。毕竟在互联网时代,这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都希望让承载我们情感的“数字遗产”得到妥善安置,所以政策、法律以及互联网公司等多方面的推动是十分必要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