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共享泄露隐私,中国互联网APP为何热衷“强行社交”?
2018-07-11 14:24:38
  • 0
  • 0
  • 0
  • 0

文/东方亦落

最近几天,大众点评泄露用户隐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在以5元奖励号召用户使用微信登录的同时,却又将用户的信息强行与好友共享,在首页能看到微信好友去过的餐厅和酒店等信息。

自己吃饭去酒店的行踪,一个不小心就“公示”给好友,这种操作无疑引发了舆论对于泄露个人隐私的质疑。7月9日,大众点评对此做出回应,在官方微博中发布;了三条整改措施。

实际上,“强行社交”不只是大众点评独有的毛病。中国的许多APP都有一个“社交梦”,但由此惹出的风波也不在少数。仅在今年,就有航空信息APP航旅纵横“选座社交”风波,还有滴滴顺风车杀人骚扰事件引出的对社交功能的争议等,最后无一不是以下线功能、道歉整改而了结。

中国互联网APP为何如此热衷于社交?其实更多是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对于非社交应用而言,日常活跃度不高一直是此类工具的痛点。而如何激发更高的使用频率,提升用户粘性,培养用户忠诚度就成了各家做APP的公司追求的目标。

而“社交”在他们看来是有效的解决途径。看看社交应用的日活量,再看看积累用户之后转化所爆发出的惊人能量,对于其他类型的应用热衷社交也不难理解。拓展功能增加盈利对企业而言本也无可厚非,但浮躁的大环境及利益的驱使让许多公司的“吃相”过于难看,强行社交成为急功近利的显著标志。

对于许多APP背后的企业而言,开辟社交功能只是“试水”,市场接受就扩张,不接受就停止,不会有太大损失。就像大众点评此次的动作,被质疑就整改。但在互联网野蛮生长期即将结束的当下,这种动作未免有些轻率了。

而对于用户来说,强行社交导致的隐私泄露带来的风险和伤害是不可逆的。在去年下半年对安卓系统手机的调查中,发现至少有9%的应用存在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现象,在100款常用APP中,只有10%尽到了告知用户的义务。这相当于逼迫用户做出选择,而且许多条款也极其冗长笼统,使人如堕云雾。

此前,百度CEO李彦宏的一句“中国人愿意以隐私换便利”激发了许多人的不满。但从强行社交的现象在互联网中的普遍程度来看,许多互联网公司在精神上是认同这句话的。社交没错,但不顾场景,没有运用社交数据的能力,并且将用户隐私置于险境的“强行社交”方式并不合理,也不该成为常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