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程序员冒充AI挣了1.6亿,挂羊头卖狗肉的伪AI该停止了
2019-08-16 15:58:56
  • 0
  • 0
  • 0
  • 0

文/东方亦落

近日,《华尔街日报》曝光了一家“AI明星公司”的内幕。该公司名为Engineer.ai,顾名思义,其主业自然是人工智能。Engineer.ai的总部分别在伦敦和洛杉矶,对外宣称在人工智能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靠着这种“人设”,它获得了2.1亿元的投资,投资方包括来自苏黎世的风投公司Lakestar、新加坡的JungleVentures,就连孙正义旗下的Deepcore基金也是股东之一。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Engineer.ai在实际业务中根本就没有用到AI技术,其所谓的“人工智能”背后的“操盘手”是一些来自印度的程序员。

例如Engineer.ai声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用现有成本的1/3创建一个速度为如今开发流程2倍的项目,从而实现移动App的自动开发。可实际情况是,这里面根本没什么技术,公司中大部分的样品和软件都是依靠来自印度的程序员完成的。尽管如此,Engineer.ai还是在2018年挣了1.6亿元。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在人工智能行业并非个例。根据风投公司MMC的报告显示,仅在欧洲这种“伪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比率就已达到40%左右。也就是说,这些公司的AI元素只存在于宣传中,实际上没有任何资料或实例能证明这些公司在产品和服务当中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但只要挂上“AI”这个招牌,就能多吸引15%~50%的融资。

其实,在人工智能迅速成为大热风口的状况下,虚假繁荣甚至是“伪AI”的出现都是可以预料的。毕竟资本涌入人工智能行业的状况令人眼热,而资本产生的诱惑力也无疑是巨大的,因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和产品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公司逐渐发现,让人类代替AI比搞真的AI技术容易得多,也能节省更多成本。早在10年前,就有一家号称用AI技术将语音邮件转文字的公司Spinvox被指通过人工完成该功能;2017年,AI公司Expensify被曝出其“智能扫描技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工完成的,就是低价雇用员工转录文件。

有一些公司虽然有人工智能技术,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工辅助完成。例如人工充分校对之后再让AI进行学习,但在面对投资方时会说自己开发出了可扩展的AI技术。还有一些号称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实际上都是预设好的程序,例如一些对话机器人等。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表现之一,但科技应该是被用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而不应过度地成为牟利的工具。就连一些伪AI公司的员工都不喜欢公司的产品,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不诚实的,甚至是在欺骗投资方和消费者。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指出:“未来的人们更需要的是人工智慧,而非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伪人工智能则是“结晶”中产生的“杂质”。这种杂质如不尽快加以遏制,其面积会越来越大,最终将严重影响结晶的纯度。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资本和相关部门都应做出努力或改变,才可能让人工智能更多地向“人工智慧”的方向靠拢,而不是成为更多投机者牟利的噱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